此曲作於1981年秋,取材於陝北民歌《蘭花花好》的音樂主題和故事情節,全曲結構分為五個部分:

 

(一)引  子
(二)蘭花花好:優美動人的慢板和熱情活潑的小快板,表現蘭花花的美麗善良。
(三)抬進周家:慢板中貫穿著悲憤的情緒,哭訴著蘭花花的不幸。
(四)出  逃:以戲曲中搖板的曲式,代表蘭花花反抗惡勢力的決心。

(五)尾  聲:不幸犧牲的蘭花花,人人歌頌著她的美麗和堅貞,流傳到後世。

如果要準確、形像地表達女主人公蘭花花的形象,演奏者必須對所演奏的作品內容或表現的主題、時代背景、樂曲結構、旋律風格、句法特點,以及左右手技法上如何配合運用,都要反覆推敲,詳細分析研究,不斷練習,不斷潤飾,才能達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

《蘭花花敘事曲》是於1981年根據陝北民歌《蘭花花》的主部音調及故事情節創編而成的一首二胡敘事曲。樂曲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組成。它通過對蘭花花這樣一個美麗、善良、天真而純樸的農村姑娘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她在愛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現了蘭花花為了婚姻自由,用生命去反抗封建腐朽的婚姻制度的故事。作品借鑒了西洋奏鳴曲的曲式結構,融合了中國戲曲音樂中的一些表現特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作品本身的技術難度並不很大,在演奏時主要是要把握好樂曲的整體結構佈局,和演奏者在曲中投入角色的問題。在樂曲的整體佈局方面,我們要運用好結構造型感,以由大及小的結構造型勾畫法來為作品進行整體的佈局。在演奏者投入角色方面,我們要思考演奏者是作為一個故事的講述者來講別人的故事呢?還是作為故事中的主人公正在經歷此時此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呢?或是作為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如鄉親們、追逐的惡奴們等)在表述當時的情景呢?有兩個問題需要來探討:第一個問題是,音樂演奏與戲劇表演不同,一個演員在一個劇中大多擔任一個角色(尤其是主要角色),因此他只需體驗這個角色的思想感情,以及這個角色與其他角色的關係等等。而音樂演奏卻要擔任這首樂曲中的所有角色,要體驗所有角色的思想感情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演出版本

2007.03.05,台北市新舞臺,二胡:盧小杰

2007.07.12,台北國家音樂廳,二胡:張雅玲,樂團: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

2008年以前上傳,二胡:宋飛

2009.12.07前上傳,二胡:嚴潔敏,揚琴:劉月寧

2010.08.14前上傳,二胡:于紅梅

2011.01.05,台北國家演奏廳,二胡:劉育秀,鋼琴:李佩禪,板鼓:蕭逸帆

2011.03.06,山東省棗莊市棗莊學院,二胡:孫凰

2011.08.16前上傳,宋飛講解

聽說「王方亮」的版本也很好聽,可是找不到.....

 

資料來源:

KPXX的介紹

百度百科

YOUTUBE、土豆網

論文:

關銘《蘭花花敘事曲》二胡獨奏曲之作品研究

相同題材二胡音樂之探討-以關銘的《蘭花花敘事曲》及《西口琴韻》為例

 

相關資訊

蘭花花的故事:每日頭條

蘭花花的電影版與電視版:互動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